top of page

環球魚場藍系品種


WB1 標準藍 Standard Brilliant (俗稱白鯧)/WB1S 特級標準藍 Super Standard Brilliant/WB1SS 特級標準藍改良版 Super Standard Brilliant Improved


1982年夏天,我、吳先生和何先生從香港堅尼地城熱帶魚批發商關斌先生那裏買到一尾不知來源的發光綠公魚。它的身形像芒果,體長12公分,魚翅極短,黃眼睛,雖然松石色的濃度不夠,顏色淺銀藍,磷光卻比泰國的全色RRB強得多。


1983年夏天,我們將它與一尾發光綠母魚配對,並於8月份成功生下大約100尾小魚。這尾母魚是在1982年以全色松石的名字從Aquarium Glaser買入;它除了眼睛是紅色,無論體形、顏色和磷光都比公魚要好。


第一代(F1)白鯧(WB1)沒有什麼疾病,生長速度很快,成年時有13-15公分,其中約15%是全色,85%是黃眼睛,像父本一樣,身體很長,魚翅很短。它們在10-11個月開始配對,12-13個月便能成功繁殖,每窩最少有100尾,並有多次200-300尾的記錄。在最好的條件之下,年青的種魚每年正常可產8-10窩卵,連續18-24個月,直到雌魚休息為止。這是一款遺傳了父本非凡生育能力的高產品種。在接下來的時間,這尾外貌普通的公魚還曾與另外幾尾全色松石母魚有過交配,一生繁殖的後代超過3000尾。順便說一句,Aquarium Glaser的全色松石公魚都不能受精。到了第二代(F2),發光綠的出現率已增加到30%。


1985年初,為了提升品質,我用第一代(F1)白鯧(WB1)公魚和Aquarium Glaser的德國松石母魚配對,培育出特級標準藍(WB1S)。一歲之前,它們與母本類似,顏色棕紅,並有些松石色條紋。16-18個月時,大約10%,主要是公魚變為發光綠,其余則在身體中央有條紋,但是頭部和魚鰭均為松石色。體形的改變極大,還有圓身個體出現,松石色也從淺銀白色轉變為顏色更濃、磷光更亮的藍色。母魚很像母本,有著紅棕色身體和松石色寬紋。第一代(F1)大約有30%是紅眼睛。到了第二代(F2),全色的比例已經提高到大約40%,同時還有少量高身個體出現,紅眼睛數量也有大幅增加,代價就是繁殖能力相應降低。


為了進一步改良這個品種,我又選擇特級標準藍(WB1S)公魚和史密特-福克高翅發光綠母魚配對。這次的效果格外地好,不僅松石色變得更深,而且磷光也變得更強,形狀雖有點長,可大多數都是高翅血紅眼。特級標準藍改良版(WB1SS)甚至比Aquarium Glaser那尾全色松石母魚還漂亮,可惜它已完全喪失原始雜交種超高的繁殖力。


1983年第一窩白鯧(WB1)在香港所產生的效應就像核子彈一樣的轟動,因為我們打破了流傳在本地那些有關發光綠只是一些性無能的激素揚色條紋彩的謠言。


白鯧(WB1)和特級標準藍(WB1S)的產量比其他所有藍品種都多。1983年9月,當積克·瓦特利來訪時,我們從第一窩白鯧中挑出12尾作為禮物贈送給他。1980年代初的每一個香港業者都在利用白鯧(WB1)育種,因為它是那時唯一一種有生育能力的港產發光綠。


WB2 鈷藍 Cobalt Blue/太平洋藍 Pacific Blue


1984年,我將第一代(F1)白鯧(WB1)公魚和第一代(F1)紅霞鈷藍(WB7)母魚進行配對,繁殖出鈷藍(WB2)這個品種。一歲前,它們的身體都是紅色,並有松石色寬紋。到了16-18個月,約10%變為全藍色,約30%為紅眼睛,身體和父本白鯧(WB1)一樣的長。


隨後我又選擇最好個體做近親交配,使得第二代(F2)的發光綠出現率提高到了40%,同時開始出現圓身個體,松石色濃度增強為鈷藍色,磷光強度也有大幅度增加,紅眼睛的數量更多,體長為標準的14-16公分。


在多次回交紅霞鈷藍(WB7)之後,子代的品質再次得到提升,紅眼睛的比例也增加到了80%以上。雄性大多幾近全松石色,磷光也不錯,長長的背鰭和臀鰭上長著許多深紅色條紋;雌性仍然有條紋,但是翅形漂亮,體色深紅。1990年代末,為了恢復這個品種的活力,我曾用超級發光綠(WB12)做過最後一次嘗試。這次雜交雖說恢復了它的元气,卻稀釋了鈷藍色的濃度。


在WB2存在的那10多年裏其產量僅次於白鯧(WB1),毫無疑問這樣高的生育率遺傳自白鯧(WB1)的親本。環球魚場正是在1980年代中期依靠著白鯧(WB1)、鈷藍(WB2)和紅霞鈷藍(WB7)這三個品種才能成為松石七彩神仙生產商的領軍者。


這個品種有兩個名字,鈷藍是早期的名字;當改良版在1980年代末首次問世時又改為太平洋藍。1980年代中期以前 , 鈷藍是非常稀有的品種,讓它能夠流行起來就是WB2 ; 因為易生好養,價格低廉,所以在日本、臺灣和美國等地熱銷多年。


WB3 閃電藍 ElectricBlue/磷光藍 Iridescent Blue


1983年初,在史密特-福克醫生寄來的第一批貨中有四尾成魚,其中三尾是他的發光綠。這三尾僅存於世的珍貴近交種都是母魚,其中最好的一尾尺寸很小,僅有13公分,身體是橢圓形,魚翅很短,幾乎是全色,然而卻擁有我一生中見過最強的磷光。
第四條是另一品種的鈷藍公魚。它的品質頂級,高翅血紅眼,缺点是不是全色。


在到達香港幾周之後,吳先生便將這尾公魚和那尾母魚放入産缸,經過近一年的精心照料,終於在1984年1月1日生下37尾小魚,為了顯示其珍貴的程度,我稱之為龍種。此後雖然我們繼續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卻再未能產卵。用皮膚組織來餵養幼苗對於這兩尾疾病纏身的魚來說是極大的壓力,故而從來沒有恢復氣力,幾個月之後便一命歸天。


為了讓感染六鞭毛蟲和毛細線蟲的龍種能夠成長,每兩個月必須下一次甲硝唑和左旋咪唑。縱然有寄生蟲問題,發色的速度還是很快,3周大時,鰓蓋上已能看到一點藍色,2個月大時,全身都有一層很濃的藍膜。成年時有14-16公分,接近全色,松石色是深亮的鈷藍色,身體圓潤,高翅紅眼。它們的性成熟相當地早,母魚在7個半月開始產卵,不幸的是,公魚無法成功受精。


1983年8月,積克·瓦特利在來香港拜訪我們之前,先寄來6尾小魚作為禮物,還說這些拇指指甲大的小魚是自己最好的一尾公魚的後代。它們長大後,有一條差不多是全色,形狀極圓,約15公分,中度鈷藍色,磷光不錯,眼睛是黃色。


1985年,我用龍種的母魚和積克·瓦特利的這尾公魚來做交配,繁殖出幾小窩後代。第一代(F1)成熟後有14-15公分,中度鈷藍色,身體是圓形,每窩都是有條紋或接近全色的,僅一條公魚是真正的發光綠,超過半數以上遺傳了父本那樣的黃眼睛,鑒於磷光超強,我稱它們為閃電藍(WB3)。經過嚴格選種和近親繁殖,到第三代(F3)時開始出现全藍個體。


像祖先龍種一樣,閃電藍(WB3)的繁殖格外地困難,問題是公魚全部不能授精,這在1980年代是極為常見的,很有可能是藥物毒性和自身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只有少量後代。為了拯救這個品種,只好與高身發光綠(WB11)配對,從而得到第二繁殖線磷光藍(WB3)。這些魚大部分都是發光綠,紅眼睛的數量較高,體形非常圓,高翅,尺寸也更大,有15-17公分,還有一尾是高身,可惜松石色的濃度淡了很多。


WB4 高身鈷藍 High Body Cobalt


1983年底,吳圥生發現兩尾體形最大的Aquarium Glaser德國松石已經在集體缸裏配對。這兩尾魚的身體是圓形,松石色條紋是波浪形。老吳把它們挑出來單獨飼養,不久便成功繁殖出一大窩180尾幼苗,我們留下10尾養在一口80升的魚缸內,其餘的都賣給了朋友們。


儘管環境擁擠不堪,它們的生長速度卻奇快,早在10周大時我就發現有一尾與眾不同的個體。它的體形最大,最具侵略性,還是高身。到12個月大時,這10尾魚已經長到17-19公分,雄魚的松石色綠多於藍,雌魚則相反。從顏色上看大體可以分成兩種:其中四尾是藍松石,藍色寬紋在頭部、背鰭和臀鰭上連結成片;剩下六尾是體色深紅的寬紋紅松石。


那尾高身母魚成熟時身長將近20公分,很快就和同組一尾綠條紋的藍松石公魚配對。這尾公魚體形很圓,不是高身,背鰭上長著長長的劍尾。這對魚都是黃眼睛。它們大約在13個月時開始繁殖,母魚第一次的產卵量超過400枚,我稱其為Giant Cobalt(WB4)。


不久,這對魚被轉移到在田灣剛剛建成的新魚場。兩個月後,我們成功獲得一窩約90尾幼苗。這時那尾母魚已經變成發光綠,身體是顏色深暗的紫色,無磷光。幾周後又產下第二窩,這次祇有60尾左右。此後儘管它們會定期繁殖,而每次下完蛋即開始打架,最終將所有魚卵全部吃光。


第二代(F2)發育得也相當快。18個月時,最大的有19公分,大部分成年後都是紅松石,只有10%變成藍松石。雖說也出現少量高身,可都比不上母本,有些甚至開始出現母本沒有的那種大種七彩神仙的特征(下巴凹陷,胸部凸出)。盡管無一尾是紫色,公魚卻同父本一樣有著長長的飄帶。


這條藍色繁殖線到第三代(F3)的不僅產量更少,而且尺寸也在縮小,只有16-17公分,全色個體有所增加,但是沒有高身。


1986年,在搬到位於黃竹坑的第二個魚場後不久,由於加熱棒失靈那尾高身母魚被煮死,隨後我又把公魚和另外一尾外表相似、尺寸較小的同組第一代(F1)藍松石母魚配對。通過繁殖這對種魚,我們成功得到一窩幼苗。這條綠色第二繁殖線各個方面都不如藍色第一繁殖線,它們的尺寸比較小,成年時只有14-16公分,沒有高身,只不過全色個體更多而已。


這兩條繁殖線的磷光都很差,只有少部分是紅眼睛,第一條黑間從眼部穿過虹膜將其分為兩種顏色。


這個品種有兩大問題。第一、容易生病,只有幼苗期生活在極佳的條件下才能長成高身,即無寄生蟲、營養均衡 , 和水質優良。第二、它們有種特別壞的繁殖習性,第一繁殖線的每一代親本在守護魚卵時都會變得富有攻擊性,隨著魚齡的增長,打鬥越來越嚴重,根本無法延續到第四代(F4)。第二繁殖線打架現象比較少,可品質一般,並於第二代(F2)停止生產。


為了拯救這個品種,我只好與金屬鈷藍(WB6)交配,由此得到超級高身鈷藍(WB4S)。這條第三繁殖線的尺寸很大,可達15-18公分,約40%是紅眼睛,與其他兩條線不到10%相比有著非常明顯的提升。公魚為高翅,大多是全色,雖然松石色的磷光更強,仍無一尾是始祖母魚那樣獨一無二的紫身高體。


高身鈷藍(WB4)誕生於1983年末,因此吳先生極有可能是全世界第一種高身七彩神仙的培育者。雖然Manfred的高身魚也於同年問世,然而他的魚只是從不同雜交配對中挑選出來的個體,將其歸類於任何品種都為時過早。


WB5 大種鈷藍 Giant Cobalt/ Majestic Blue


1983年,史密特-福克醫生用最好的高翅發光綠公魚和朋友的一尾母魚交配;這條魚的顏色不錯,但是有些棕色圓點和短間。繁殖成功後,醫生給我們寄來20尾5公分的小魚。它們成年時全部是高翅,金屬般的松石色真的非常濃,磷光也格外耀眼,公魚的眼睛是黃色,身體基本為全色;母魚的眼睛是紅色,大部分有條紋。不幸的是,公魚都不能繁殖。


我從這批魚中挑出一尾最好的母魚和第一代(F1)尺寸最大的紅霞鈷藍(WB7)公魚交配,子代發育速度很快,一年時公魚已有18公分,母魚平均也有15公分,體圓翅高。然而即使在18-22個月成熟之時,公母的身體中間依然有松石色寬紋,我稱之為大種鈷藍(WB5)。


之後我把第一代(F1)最好的雄性回交母本,得到的第一代回交體(BC1)尺寸更大,竟有22公分,而且體高身圓,大多數是黃眼睛以及大餅仔(WB4)那樣的雙色虹膜。公魚差不多是全松石色,最大個體的背鰭上還有一條劍尾;母魚則像其始祖德國松石一樣長著條紋。


這個品種是通過近親交配和嚴格選種穩定下來,並將改良種的名字稱為雄偉藍。


WB6 金屬鈷藍 Metallic Cobalt


1986年,我從20尾史密特-福克高翅發光綠中挑出一尾母魚和來自積克·瓦特利的那條公魚交配,後代在短短的10個月之內已長到20公分。在不滿一歲時,它們身上還有許多紅色和條紋,後來松石色才逐漸增多。到18個月時,雄魚長成高翅,有些幾乎是全色,然而在一年之後仍未出現發光綠;雌魚的尺寸較小,魚鰭很短,體表有松石色寬紋。


第二代(F2)的品質沒有任何變化。為了改良這個品種,我將第一代(F1)一尾巨大的公魚回交母本。第一代回交體(BC1)發色比較早,並在長大後成為環球魚場最美麗的鈷藍品種。公母的身體都很圓,深鈷藍色的磷光超強,長長的背鰭和臀鰭上有許多紅紋,讓它們看起來更誘人、更稀有。公魚的尺寸可達到18公分,近乎全松石色,還有些是高身;母魚大半依舊有條紋,但是也能長到15-16公分的標準尺寸。


WB7 紅霞鈷藍 Red Flash Cobalt


1983年秋天,我從來自Aquarium Glaser的“德國松石”中選出兩尾最好的個體放入産缸內試著繁殖。公魚身上有許多松石色,很像藍松石;母魚是顏色最紅的,滿身寬直的松石色條紋。


一個月後,這對魚產下第一窩卵。小魚發色非常早,僅6周時鰓蓋和魚鰭上已經開始有松石色,8-10周時松石色條紋開始顯現。紅色出現的也相當早,大約是在3-4個月時。長大後,藍色寬紋在身體前部和魚鰭上連結成斑塊,性別差異也極大。雄魚的臀鰭和背鰭非常高,尺寸更大,有15-17公分;雌魚比較小,有13-15公分,魚鰭正常,背鰭和臀鰭上有一條黑帯。令人遺憾的是,第一代(F1)都沒有遺傳母本那樣的體色。


為了提升品質,我將最好的個體做近親交配,生下的第二代(F2)身高體圓,高翅秀美,眼睛是血紅色,閃亮的松石色條紋好像是畫家用筆畫在身上一樣,祖母的那鮮紅體色也重新歸來,它們是環球魚場品質最好的紅松石。鑒於其完美的松石色條紋和深紅體色,我稱之為紅霞鈷藍(WB7)。不過,將這個品種歸類為紅松石而非鈷藍才是更為正確的。


1988年初,我又把第二代(F2)紅霞鈷藍(WB7)公魚雜交一尾吏密特-福克高翅紅松石,培育出第二繁殖線。這些魚相當絢麗,有些還是高翅紅眼,藍色條紋寬而平行。


這種品質到第三代(F3)時還能保持,不想到第四代(F4)大部分都已退化成藍松石,靚麗的松石色條紋和深紅的體色徹底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全身有近80%-90%變為全松石色。


為了改良鈷藍(WB2)的品質,我曾多次用全藍紅霞鈷藍(WB7)與之交配。


笔者估計在1983-86年我們至少產生出3000尾第一代(F1)和第二代(F2)的紅霞鈷藍(WB7),從5-6公分的小魚到12-14公分的亞成魚各種尺寸全部在本地出售。它們與那幾千尾白鯧(WB1)、鈷藍(WB2)的後代是香港1980年代早中期每位業者都在使用的三個品種。


WB8 全身藍 Flach Blue (俗稱威利藍)


1980年代初的每個夏天積克·瓦特利都會去德國探望史密特-福克醫生,而醫生每次都會帶他去朋友家中買魚。1984年,醫生在陪同積克出遊時,從一位朋友手裏購得6尾小魚,並在幾周之後給我們寄來。


其中一尾在運到香港後不久死去,剩下的四尾母魚和一尾公魚生長速度遲緩,成年時僅有11-13公分,除了一尾11公分大的母魚外,其他身上都有條紋。盡管這尾母魚的個子很小,形狀橢圓,卻擁有我見過最濃的鈷藍色和最強的磷光。


由於這尾紅眼睛的母魚不肯和同批的唯一一尾公魚配對,我只好挑選當時環球魚場授精能力最好的那條積克·瓦特利的公魚來交配。它們一共生下4窩,共計有160尾幼苗。第一代(F1)小魚身體上的條紋是淡綠色,到10-11個月顏色突然開始發生變化,到12-14個月公魚全部變成發光綠,母魚也超過了85%。總的來說,一窩發光綠的出現率達到了95%。它們的松石色還不錯,但是都不如母本,身形像父本一樣圓,眼睛大多是黃色。


到了第二代(F2)優良的品質已經不能穩定,除了每窩1/5有條紋外,松石色的濃度和身體的形狀也是千差萬別。松石色從藍到鈷藍,深淺不一。體形好的差不多都有條紋,全色的則是長形。眼睛的顏色從黃到橙,再到深紅,同樣有著一系列的變化。


隨後我選用第二代(F2)最好的個體進行繁殖,使得第三代(F3)的身體形狀、全色比例和紅眼睛數量都有普遍提升。經過多年的近親交配和嚴格選育,全身藍(WB8)終於進化為一級鈷藍品種。


同時我又將第一代(F1)最好的公魚交配龍種最好的母魚,選育出全身藍(WB8)的第二繁殖線。約半數子代在發色過程中未見條紋,體表的那層藍色薄霧會隨著魚齡的增長逐漸加強;另外1/2在成熟之前有條紋。它們長大後,其中約有2/3為發光綠,眼睛是紅色,身體是圓形。第二繁殖線的品質要比第一繁殖線好,特別是松石色的濃度和磷光的強度,然而不知道為何繁殖不易,產量極低。


WB9 霓虹藍 Neon Blue


霓虹藍(WB9)是由第一代(F1)全身藍(WB8)公魚和早期(F1)閃電藍(WB3)母魚交配而成,看起來像是鈷藍(WB2)的改良版。相比鈷藍(WB2),它的顏色更深,體形更好,魚翅更長,眼睛更紅。總的來說,第一代(F1)有60%是發光綠;另外1/3不是條紋彩,身體中間有些棕底色的小點、圓點和細紋。


為了培育第二繁殖線,我又用一條來自Manfred Göbel的全藍公魚和第一代(F1)母魚交配;這條公魚的松石色是深鈷藍色。第二繁殖線在很多方面都不比第一繁殖線差。


霓虹藍(WB9)是環球魚場第二好的鈷藍品種,可長到14-15公分的標準尺寸,整體品質只比金屬鈷藍(WB6)略差一點點。


WB10 大種發光綠 Giant Brilliant


1983年,我們的朋友石先生從何先生那裏買到一些發光綠X紅皇室藍(RRB)的小魚,幾個月後又在我們這裏買到一批第一代(F1)紅霞鈷藍(WB7)。1984年底,他將兩種魚雜交,並於1985年末又把子代回交紅霞鈷藍(WB7)。一年後,當我們看到第一代回交體(BC1)時覺得還行,就買下一些8-9公分的小魚。


在12個月前它們全部是條紋彩,此後松石色的變化很大。一年半時,有1/4全身都是沒有磷光的淡藍色,另外50%在較深色條紋上還有一層半透明的藍色薄霧,其余的則是半條紋。


1986年底,我們用一對品質最好的全藍彩成功繁殖出一窩70尾幼苗。16-18個月後,有25%是1/2-2/3條紋,眼睛的顏色有黃有紅。雄魚體形很長,有17-18公分,有些差不多為全藍色,但是濃度奇差,無磷光。雌魚僅有13-15公分,身形較圓,松石色條紋很粗。


第一代(F1)最大公魚的尺寸有18公分,同時兼有綠彩和大種七彩性状。它像綠彩一樣頭部隆起,身體很長,凹陷的下巴和凸出的胸部又與“大種七彩神仙性狀”相同。它的後代成年時體長僅有14-16公分,而且都未遺傳父本那種奇特的身形。


大種發光綠的遺傳極不穩定,還是紅皇室藍雜交種,故而體表終會究出現一層灰膜,無奈我只好在第二代(F2)時停止繁殖。


WB11 高身發光綠 High Body Brilliant


這個品種是由Manfred Göbel在1987年寄給我的兩尾藍松石繁殖出來。雖說那對魚的品質相當普通,體形也不高,後代(F1)卻有相當的數量是高身,還有16-18公分的大尺寸。為了能對其做詳盡的描述,我稱之為高身發光綠(WB11)。


高身發光綠(WB11)存在的時間很短,到第二代(F2)已無這樣的個體。為了改良體形,我將第一代(F1)公魚和超級發光綠(WB12)母魚配對,子代全部為高身,隨之便停止了父本的繁殖,開始專心培育雜交種,並最終進化成了終極發光綠(WB24)。


WB12 超級發光綠 Super Brilliant &  WB22 藍鑽石 Blue Diamond/WB22S 超級藍鑽石 Super Blue Diamond
WB12 超級發光綠 Super Brilliant


1988-89年,我在曾遠文先生繁殖的幾窩1公分小魚中發現有1-2%是全松石色,便選出大約40尾這樣的個體。一共有兩種類型:40%沒有黑間;60%有5-6條不完整的黑間。


至於它們的父母為誰則是一個永遠也無法解開的謎。曾先生對於什麼是品種和選擇性育種一無所知,他的所有親本都是從本地幾個繁殖者那裏買來的5-6公分小魚,長大之後就開始隨機選擇,不停地配對,這樣一來種魚會有各種不同的組合,為了方便於管理他又將幾窩小魚養在一口大魚缸裏。


那些有黑間的子代(F1)成年後可達到16公分,其中大多數是發光綠,磷光超強,像親本一樣也長著5-6條不完整的黑間,圓形的身體與高高的背鰭和臀鰭的比例完美,最大公魚的背鰭上還有一條長長的劍尾,我稱它們為超級發光綠(WB12)。


這個品種與SFB2(史密特-福克高翅發光綠)都有著一種貴氣,也是我整個職業生涯中培育出來的兩個最好的發光綠品種。 然而,從第二代(F2)起生育率和品質都有大幅下降,為了能夠延續下去,我只好將其雜交高身發光綠(WB11)。


WB22 藍鑽石 Blue Diamond/WB22S 超級藍鑽石 Super Blue Diamond


那60%沒有黑間的小魚成熟後像天使一般優雅,整個身體、頭部、鰓蓋、臀鰭、背鰭和胸鰭均為松石色,是真正的100%全色,九條黑間全部消失。鑒於它的稀有和美麗,我稱之為藍鑽石(WB22)。


藍鑽石(WB22)的身體很小,尺寸只有13公分,翅形和體形特別秀美,排列整齊的細小鱗片使得磷光格外耀眼,松石色的藍綠轉換也極之完美。


前兩代每窩15%還有不完整的黑間,到第三代(F3)當黑間痕跡全部不見之後,我又把名字改為超級藍鑽石(WB22S)。


所有藍鉆石(WB22)在成熟時都是黃眼睛,只有第三代(F3)的超級藍鉆石才開始有紅眼睛,可超級發光綠(WB12)在第一代(F1)即有大量紅眼魚。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遺傳模式,必定是由多個隱性等位基因來控製的。


越是與眾不同就越難繁殖,藍鉆石的問題是公魚不育。母魚在正常的20個月開始產卵,公魚最早要到38-40個月才能授精,這種情況隨著近親交配代數的增加變得更糟,第四(F4)和第五代( F5)的公魚需要近五年的時間來成熟,而年齡相仿的所有母魚早在幾個月之前已停止產卵。在藍鑽石(WB22)/超級藍鑽石(WB22S)存在的那15年裏,我們只成功繁殖出不到壹千尾。


藍鉆石(WB22)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優美和最精致的藍系品種。當這些小精靈在水族箱裏仙氣飄飄地遊動時,會散發出一種無法形容的魅力。與大多數其他雜交品種不同,它們在第一代(F1)時已經完美,我要做的工作不是努力試著改進,只是保持品質而已。


WB21 帆翅鈷藍 Sail Fin Cobalt


這款短命長翅的品種共計只有二幾十尾,全部是從金屬鈷藍(WB6)中選出,然而卻不能繁殖。


WB23 無棟藍 No Stripe Blue


無棟藍(WB23)全部為發光綠,看起來與史密特-福克發光綠極之相似,二者的體形完全相同,嘴有點尖,背鰭和臀鰭超長,尺寸不大,祇有12-13公分,最特別之處是磷光幾乎與超級發光綠(WB12)和藍鑽石(WB22)一樣強,所以在日本特別受歡迎,流行接近十年之久。


雖然這個品種的9條黑間已全部消失,後代卻剛好相反。此外,當我們在魚場嘗試繁殖曾先生的魚時,子代長大後都是普遍藍松石,即沒有獨特的體形,也沒有超強的磷光。因此,無棟藍(WB23)乃是由曾先生代工生產。


曾先生在1980年代末的職業是經營養豬場,繁殖七彩神仙只是興趣而已。1988-89年我和吳先生曾多次來到曾先生位於新界上水的豬場作硏究,水源來自豬場內一口5-6米深的淺井。曾先生的換水量很少,繁殖缸每周換水2-3次,每次10%;育成缸每周換水2-3次,每次50%。食物是活血蟲和牛心。此外,每個魚缸上還有一盞24小時長明的5瓦燈泡。


無棟藍(WB23)獨特的形狀、長長的魚翅、較小的身體是因為投食量不够和換水量不足,沒有黑間是由於連續的光照,至於磷光為什麼如此耀眼,直到今天我仍然想不到答案。


WB24 終極發光綠 Ultra Brilliant[超級發光綠(WB12)X 高身發光綠(WB11)]


這個品種是超級發光綠(WB12)和高身發光綠(WB11)的雜交體,為了進一步提升品質,我又選擇最好的子代(F1)與Manfred Göbel的發光綠進行配對。


終極發光綠(WB24)十分霸氣,尺寸巨大,足足有20公分,體形很圓,全身松石色,紅色的眼睛,祇是磷光比超級發光綠(WB12)要差一些。


WB30 藍寶石 Sappahire Blue[超級高身鈷藍(WB4S)X金屬鈷藍(WB6)]


這個品種為高身深鈷藍色,不過大部分是條紋彩,不知為何只繁殖過一代。


WB32 藍天使 Blue Angel


​前兩代的藍鑽石(WB22)約15%還有些不完整的黑間,性成熟時的顏色是鈷藍色,在頭部和鰓蓋上有些許棕底色的條紋,最大尺寸為18公分,少數個體身上還有幾塊約2公分大的深藍色斑塊,看起來髒兮兮的,衰老得也更快,2歲之後磷光已經褪去好多,同時臉上也開始出現皺紋。


WB33 烏托邦藍 Utopia Blue[高身發光綠(WB11)X藍鑚石(WB22)]


這個品種是我嘗試培育高身藍鉆石的產物。第一代(F1)即有正常的高身發光綠(WB11),也有高身藍鑽石(WB22),我選擇後者做近親繁殖,第二代(F2)便有“大種七彩神仙”性狀的個體出現,第三代(F3)已進化成相當秀美的半藍鑽石。烏托邦藍(WB33)是一款相當稀有的半藍鑽石品種,體形和翅形與高身發光綠(WB11)很像,在磷光方面也有所提升,成熟時有16-17公分。


WB34 珍珠藍 Mother of Pearl[史密特-福克發光綠(SFB1)X超級發光綠(WB12)]


珍珠藍(WB34)與史密特-福克醫生的發光綠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一直深受日本趣味者的喜愛。雖然形狀很長,這一個小缺陷早已被耀眼的磷光、漂亮的鰭形和血紅的眼睛所彌補。此外,它還有著14-15公分的標準尺寸。


​WB35 環球藍 World Wide Blue[藍鑽石(WB22)X霓虹藍(WB9)]


這個品種除了顏色比烏托邦藍(WB33)更深一些之外,其他方面十分相類,尺寸可達14-15公分,大部分是血紅色的眼睛。


WB39 絲絨藍 Blue Velvet[金屬鈷藍(WB6)X超級發光綠(WB12)]


絲絨藍(WB39)是一款易生好養的大型品種,身長可達16-17公分。松石色濃度介乎於發光藍和鈷藍之間,同時還遺傳了金屬鈷藍(WB6)的優良性狀,如出色的磷光、良好的體形、長翅及背鰭和臀鰭上的紅紋。和親本一樣,最大的公魚在背鰭上也有一條長長的劍尾。盡管品質比不上金屬鈷藍(WB6),大多數卻有著紅色的眼睛。


WB40 皇帝藍 Emperor Blue [終極發光藍(WB24) X 大種鈷藍(WB5)]


大種鈷藍(WB5)縱然身形很大,生長很快,體質卻很弱,很容易患上在魚缸中倒立的魚鰾病。壽命也很短,大約三年左右。


1993年,我用第二大的品種終極發光藍(WB24)和它交配,培育出環球魚場最大的品種—皇帝藍(WB40)。


皇帝藍(WB40)也是圓形,翅形良好,全松石色,無論是公魚或母魚都能輕易超過20公分。經過實際測量,最大的個體長23公分、重350公克。


WB65 天體鈷藍 Celestial Cobalt Blue & WB66 霓虹鈷藍 Neon Cobalt Blue


這是我們最後兩個藍系品種,天體鈷藍(WB65)誕生於2002年, 霓虹鈷藍(WB66)問世於2003年。它們並非藍鑽石(WB22)的後代,乃是由金屬鈷藍(WB6)、全身藍(WB8)和霓虹藍(WB9)的雜交選育而成。這兩個優良而稀有的品種外觀基本相同,只是霓虹鈷藍(WB66)要更藍一點。


相比藍鑽石(WB22),它們有很多優點,例如尺寸更大,有16-17公分,顏色更深,魚翅更長,眼睛更紅。然而,松石色太深導致顏色無法在藍綠之間來回轉變,身體和魚鰭的比例也不夠完美。換言之,缺少一點那種難以形容的仙氣,所以無法成為頂級人工藍系品種。


SFB1 史密特-福克發光綠 Schmidt-Focke Brilliant Turquoise [Klaus Eckert發光綠 X 特級標準藍改良版(WB1SS)]


因為我們只有幾條史密特-福克發光綠母魚,所以無法做純種繁殖,恰巧Klaus Eckert於1985年結束了多年的興趣愛好,並在巴德洪堡開了一家熱帶魚店,於是史密特·福克醫生便將一些大名鼎鼎的10代Eckert發光綠亞成魚給我們寄來。


SFB1(史密特-福克發光綠)是我重現醫生發光綠的作品,親本分別為特級標準藍改良版(WB1S)和Eckert發光藍,它很漂亮,祇是磷光比真品略差一點。


SFB2 史密特-福克高翅發光綠 Schmidt-Focke Brilliant Turquoise


1980年代初,史密特-福克醫生在一窩老品種的發光綠中發現一尾高翅公魚,便與同窩母魚做了交配,從而得到自己的高翅發光綠。這個新品種的形狀很圓,背鰭和臀鰭非常高,眼睛血紅,磷光像母本一樣強,公魚大多是全松石色,背鰭上有一條飄帶。很可惜,那些全色種魚特別難繁殖。


1983年,醫生家裏還有一種十分妍麗,不,更準確地說是極之秀雅的高翅發光綠。雖然我只看過照片,時至今日依然記憶猶新。它的背鰭和臀鰭均為高翅,身體形狀完美,眼睛是血紅色。這尾百萬裏挑一的個體或許是世界上第一尾藍鑽石,因為鰓蓋已近乎全松石色。


對於它的來源醫生沒有做過多介紹,但是Manfred則講述了完整的故事。1980年代初,有一群大學生在每年的春末都會向一些小規模的繁殖者購買七彩神仙,然後將它們養在小魚房中,等到初夏再開始出售。1983年,醫生從朋友那裏得到消息,聽說學生們有些好魚,於是就請Manfred開車帶他前往,當醫生看到這尾魚後馬上買了下來。


醫生非常喜歡這尾新買到的高翅發光綠,並向每一位參觀者展示,還把照片寄給世界各地的朋友們,Marc和我都曾收到過。之後醫生選用一尾形狀完美且無條紋的高翅粉藍母魚與它交配,第一代(F1)令人非常失望,身體上都有著淺綠條紋,幾乎看不到磷光,體形和翅形遠遠比不上親本。到了第二代(F2),松石色濃度有一點提高,但是沒有出現發光綠。


醫生挑出一條最好的母魚回交祖父,獲得的第二代回交體(BC2)又變成高翅,不過松石色的濃度仍是淺銀,磷光相當差,雖說比不上祖父,這款新品高翅發光綠依然屬一級品。1986年,醫生給我們寄來6尾回交種小魚 ,身長只有6-7公分,背鰭和臀鰭已經極高,像史密特-福克醫生其他那些有價值的個體一樣,體質虛弱,根本無法從長途飛行疲憊中恢復狀態,幾個月後便命歸了陰曹。


為了重新製作史密特-福克高翅發光綠,我選用超級發光綠(WB12)和史密特-福克高翅發光綠的雜交後代做親本,經過15年反復交配,終於在1998年選育出SFB2(史密特-福克高翅發光綠),這是一次偉大的經典再現,它完全配得上醫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