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神仙之繁殖2: 藍品種
藍松石
藍松石是藍品種在進化上的第一步。它的體表至少有3/4以上會有松石色寬紋,身體邊緣和魚鰭上的條紋有時會連結成一片的藍綠色,早期的品種磷光一般不是太強,形狀是像綠彩一樣的橢圓形,魚翅也很短。
藍松石最早出現於1960年代中後期的德國,其祖先爲普魯斯河(Rio Purus)野生彩,Rolf Schulten神父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藍松石繁殖家。他的品種十分嬌貴,身體上遍布著藍色粗紋,並一直延伸到長長的背鰭和臀鰭中部,頭部和鰓蓋處有許多松石色細紋。公魚的松石色條紋會在身體中央連接成片,背鰭和臀鰭上雖沒有那條黑帶,卻在此處點綴著許多向後傾斜的松石色細紋,最大的個體在背鰭上還有一條劍尾。
雌魚的背鰭和臀鰭上有一條黑色細帶,內側有一個幾乎完整的松石色圓環,兩鰭的邊緣顏色暗紅,並鑲嵌著葉脈狀條紋,一對腹鰭也是暗紅色。
它們的尖嘴、高翅、橢圓的身體,這些特徵已經很好地表明這品種是由普魯斯河野生彩發展出來。
當時的藍魚大都含有Schulten的品種的血統,並在德國多位知名繁殖家的多年努力之下,最終全部進化爲發光綠。
“德國松石”是這類人工彩的總稱,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0年前。它們的體色從棕到深紅,尺寸非常大,有15-18公分,身形圓潤,鰭形秀麗,最明顯的特征是,全身都有亮、粗、平行、寬度可達5-6公厘的條紋;那些最好個體的松石色條紋的整齊度好像是公路上的斑馬線一樣。
至於這些“德國松石”的來歷我並不知曉,可我堅信Schulten的品種是其主要的來源。史密特-福克醫生早在1983年便有飼養這個品種。我們1982年從Aquarium Glaser買到的那批中尺寸魚也是這個品種,後來還成為環球魚場幾個最美麗、最受歡迎的品種的祖先。廣瀨公司在日本銷售的瓦特利第三系統,以及我們1983年買到的那6尾15代(F15)瓦特利松石同屬於“德國松石”。
發光綠
據史密特-福克醫生介紹,所有發光綠均源於一對普魯斯河綠色條紋彩。60年代的德國繁殖家,史密特-福克醫生、Schulten神父、Klaus Eckert、Neff神父,都有從居住在德國Bad Schwallbach鎮的A. Jesiorsy先生那裏購買過這對魚的子代,並在經過多年努力之後,每一個人都得到了自己的發光綠。最先成功的是Schulten神父,然後是史密特-福克醫生。
史密特-福克發光綠
史密特-福克醫生的發光綠主要是通過近親交配Jesiorsy的魚選育而成,當然偶爾也會雜交其他藍松石,尤其是Eckert的品種。由於它的磷光超強,故而被公認為史上最佳發光綠品種。
Klaus Eckert發光綠
Klaus Eckert的發光綠也是Jesiorsy對魚的後代,同樣很有可能雜交過其他繁殖家的藍松石。醫生曾經告訴我,Klaus在1985年停止繁殖之時已將發光綠交配到第10代(F10)。這兩個品種的樣子很像,身體畧長,尺寸不大,僅有13公分,而背鰭和臀鰭上的紅紋則讓整尾魚看起來加美麗。
我的老朋友Manfred Gobel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培育出自己的第一條發光綠。1965年,他從史密特-福克醫生的兄弟Hans Schmidt經營的水族館Tropicarium Buchschlag買到四條半大的魚,至於究竟是野生種,還是人工種,Manfred Gobel則不清楚。它們長大後,在淺棕色的身體上有一層灰綠色的膜,看起來極像出自於秘魯普圖馬約河(Rio Putumayo)的綠。
1969年,Manfred拿自己的第二代(F2)綠品種交換到Schulten神父的藍品種,之後將它們雜交,於1971年培育出自己的第一個藍品種。同年又繁殖出綠品種的第三代(F3),當這些魚在1972年成熟時,其中出現的小量全色個體即是第一代發光綠。
1980年代初,積克·瓦特利曾給醫生帶來幾尾大種七彩神仙作為禮物,醫生不喜歡這些沒有顏色的棕彩,隨即轉送給了生活在美因茨(Mainz)市的朋友Koch先生,Koch先生便將其中一尾公魚雜交一尾藍色條紋母魚。後來,Manfred的朋友Klaus Schmidt買到三尾這種雜交子代,卻無法繁殖,通過交換,Manfred從Klaus那裏得到一尾公魚,並與自己飼養的許多品種進行交配。1989年,Manfred又用這種雜交魚與1971年培育處的老藍品種配對,經過數代雜交種後育成了一尾高身條紋個體,他稱之為“大種七彩”,盡管只有15公分左右,但是其後代在環球魚場能夠長到20公分。在後來的幾年裏,他還發現高身這個性狀是隔代遺傳。
瓦特利松石
1979年,積克·瓦特利的日本代理商廣瀨公司開始在日本售賣近親繁殖的第15代(F15)威利松石。然而,日本人以這個名字出售的那些是藍松石或發光綠,並非紅色有絛纹的原種威利松石(Orginal Wattley's Turquoise)。盡管積克對於獲得發光綠的興趣極大,以至於從1969年12月出版的AQUARIUM雜誌上開始連續刊登廣告,願花500美元求購一條全色魚,可惜直到終了也未能如願。由於沒能培育出自己的品種,積克只好在與廣瀨公司簽訂合同之後,立即跑到德國去購魚。
發光綠是德國繁殖家集體心血的結晶品,與積克·瓦特利毫無關係。
早期的發光綠身長翅短,隨著品種的改良,到了1983年已經有磷光更強的高翅品種問世。然而這卻是一個極為緩慢的演化過程,耗時將近20年。
七彩神仙的松石色是由鱗片與彩虹色素細胞及黑色素細胞結合產生的一種復雜光學現象。彩虹色素細胞內的鳥嘌呤晶體可以分解光線產生銀光效果,鱗片表面的凹凸槽也會導致光在發生衍射和幹涉時被散射,再加上黑色素細胞內的黑色素對光的選擇性吸收,所有這些作用疊加在一起才出現了松石色。每當光線從不同角度射入時,衍射和幹涉效應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從而打破松石色的綠藍平衡,使得顏色不停地來回轉換。至於七彩神仙的磷光,乃是由皮膚內彩虹色素細胞的數量和幼鱗的整齊度來控製的,鱗片的凹凸槽越細密,衍射和幹涉效應自然就會越強。
發光綠的整個身體上都遍布著大量的虹彩色素細胞;而鈷藍則是所有藍品種中的黑色素細胞密度最大的。白化七彩神仙沒有松石色的藍綠轉換,因為缺少一種產生松石色的關鍵物質——黑色素細胞,所以冒牌藍鉆石的白化版才是銀色。
鈷藍
鈷金屬滲在玻璃裹面產生那種很深的藍色並不是很吸引人,然而,加上磷光,這種顏色會轉變為一種非常有趣的藍色,具有深度和光澤。我們稱為鈷藍。
Wall/Seto Cobalt Blue
1972年,Charles Wall醫生開始在美國出售前一年從Herman Chan手中收購來的鈷藍品種。這些魚是陳先生利用黑格爾交配藍彩得來,一窩幼苗共計有250尾。幾年之後,司徒濱先生把Wall醫生的魚全部買了下來,名字也改為濱鈷藍。
Wall/司徒的鈷藍是灰色的,還有一層藍灰色濃膜覆蓋在長長的身體之上,頭部凸出,背鰭和臀鰭很長,滿身都是沒有磷光的淺藍色彎曲寬紋,這個品種與德國鈷藍壓根兒不是一回事兒,倒是很像泰國的紅皇室藍,因此從未流行起來,沒過幾年便退出了市場。
德國鈷籃
1980年代初的德國已能看到鈷藍的身影,對於它的發展史我則一無所知,或許是從Schulten神父的藍品種中選育而成,也可能是野生皇室藍交配發光綠和“德國松石”的後代。
1983年,吳先生和我從史密特-福克醫生那裏買到一尾頂級鈷藍,它有著近乎全色的身體、高高的翅和血紅色的眼睛。這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尾高翅鈷藍,它的後代就是大名鼎鼎的龍種。
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最好的鈷藍是1984年醫生寄來的一尾6公分的母魚,成年時也不過11公分,然而卻有著我所見過的最深、最亮的鈷藍色,全身藍(WB8)就是由它培育出來。
藍鑽石
藍鑽石是藍品種進化的終點。它的頭部、鰓蓋、背鰭、臀鰭和腹鰭全部是100%松石色,身體上的9條黑間也消失不見。
1990年,環球魚場正是將原種藍鉆石(WB22)首次推入日本市場。
1991或92年,藍鑽石的第一個仿製品海洋青在檳城問世。一兩年後,印尼一家大魚場開始大批量生產劣質藍鉆石。香港業者則利用我們的藍鉆石(WB22)交配發光綠繁殖出種類繁多的冒牌藍鉆石,再冠以藍蓋子、藍天使和天子藍等名字來販買。
後來,我又把各種鈷藍品種進行雜交,分别在2002年和03年培育出兩種藍鉆石型的七彩神仙,名字為天體鈷藍鑽(WB65)和霓虹鈷藍鑽(WB66)。
這兩個品種相當美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原種藍鑽石(WB22)那樣完美的身形與翅形的比例,還有耀眼的磷光。
在我退休的2005年前後,臺灣南投縣已經有尺寸特別大(20cm)的假藍鑽石存在,其中一尾還在2004年的德國杜伊斯堡七彩神仙比賽中拿到總冠軍。2006年,我和學生小羅一同前往這家位於路邊的小店鋪看魚,它們的品質相當不錯,很有可能是霓虹鈷藍鑽(WB66)的雜交種,缺點同樣是磷光不足。